
2002年股莘配资,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出一件独特的文物——木胎漆绘圭尺。这件圭尺虽然已经残损,但保存下来的部分仍有171.8厘米长,经过复原推测其完整长度可达187.5厘米。圭尺表面绘制着黑色和绿色相间的刻度格,并用红色线条进行标记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第11格刻度,从圭尺顶端到这一格的距离正好是39.9厘米。 这件圭尺出土于陶寺遗址中期王族墓地中的大型元首墓ⅡM22。这座墓葬规模远超普通王族墓地,显示出墓主生前统治时期国力强盛。按照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,将如此重要的圭尺随葬,说明它在墓主生前具有特殊意义。陶寺遗址的年代跨度在距今4300-3900年之间,其中期大约在4100年前,这个时期恰好对应中国古史记载中尧舜统治的年代。 圭尺在古代主要用于立表测影、观测天象以确定时节。这与《尚书·尧典》记载的帝尧分至四神、测定岁三百六十六日,以闰月正四时等天文历法活动高度吻合。再加上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陶文、观象台等考古发现,种种证据都指向一个惊人的结论:这件圭尺的主人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帝尧! 那么,为什么圭尺上要特别突出第11格刻度呢?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深意?根据先秦文献记载,这个设计至少包含两层重要含义。 《尚书·尧典》记载,帝尧曾派遣四位官员分驻四方,负责测定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四个重要节气。有趣的是,在描述南方夏至时特别使用了平秩南讹,敬致的表述,而其他三个方向都没有敬致这样的敬语。陶寺圭尺的发现正好印证了这一记载。 在上古时期,人们通过立表测影来观测天象、确定节气。具体方法是在正午时分竖立一根标杆(称为表),在标杆旁边水平放置圭尺。当阳光照射时,标杆的影子会投射在圭尺上,通过测量影子的长度就能判断当时的节气。
展开剩余53%发布于:天津市富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